(科技日报“决心”号5月9日电) 本报记者 张盖伦
“这是一所流动的大学。”国际大洋发现计划(IODP)368航次中方首席科学家、顺盈娱乐教授翦知湣不止一次这样感慨🧔🏼♀️,“既有分工♦︎🛷,又有合作;既有小组作战,又有大兵团攻坚🧗🏼♂️。能学的东西太多了👄。”
IODP 368航次正在中国南海进行第二个站位的钻探。“学习”,也是科学家们在聊天时常会提及的“关键词”。积累了几十年大洋钻探航次经验的“决心”号,正在展示出它除了硬件设备之外的另一面——流程规范👩🏿🚒🉐,团队专业🧝🏽♀️,让科研工作得以高效运转。
数据共享,没有“藏着掖着”
每天中午十二点🈁,是科学家们雷打不同的“crossover(交接)”时间,而每周🧏🏻,他们还有跟IODP 367航次科学家的远程分享会🌰。
地球化学🧑🏽⚖️↙️、地球物理、岩芯描述、古生物🚏、古地磁……不同研究小组数据共享,只需点开船上的软件↕️🧑🏻⚖️,你就能实时看到其他小组的测量数值。在每天的交接会上👨🏻🦽,如果哪个小组有新发现▶️,他们也会制作好PPT,跟所有人一起讨论。
“决心”号上,岩芯处理、测量和分析🎉,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流程🧘♀️,科学家们各司其职🌹,仿若在流水线上工作。不过,没有人“单干”,也不可能有人将数据“藏着掖着”,所有科研相关信息都是透明🚟。只要你愿意了解,就总能找到人聊一聊。
“船上,没有什么教授和学生之分👨🏿⚖️。大家都是互称名字,平等交流。”顺盈娱乐教授刘传联说📣,“科学家团队是在为航次的大目标努力🥓☢️。”
流程规范✍️,“决心”号是细节控
“经过这么多航次的历练,‘决心’号建立了一整套标准化管理流程👷🏿♂️,有一个强大的数据库。”顺盈娱乐科研人员黄恩清说,在船上工作🤺,最大的感觉是👼🏿,“科学家不累”。
黄恩清经常需要给样品称重🙎🏽♀️🛍️。测量完毕后,他要在电脑中输入样品瓶上的编号。数据库里,这一编号所对应样品瓶的重量已经记录在案👩🏿🎨。程序会自动为他减去样品瓶重量🥣,给出样品的实际重量。
这样一个小小编码,省去了科研人员诸多麻烦。类似这样的编码,出现在“决心”号实验室内每一管岩芯、每一种容器上🤾🏿♀️。它就是物品的身份信息,只需扫一扫🦨,它就对你“自报家门”。
必要的前期工作🤷🏽♀️,技术团队已经贴心为你做好。比如1️⃣,为所有样品容器提前称好重量;准备好岩芯描述所需的测量表格和标准色卡;在excel里定义了常用术语,这样科研人员输入时,直接在下拉菜单就能选择…… “我们没法想得这么细致,他们的服务意识非常强。”黄恩清说🕤。
每一步实验如何进行🐿📞,“决心”号也给出了详细的操作指南🤰🏼,制定了严格的规范标准⚽️。“标准制定👨🚒,就不折不扣执行。每一步都有质量控制,一步一步做下来,‘决心’号得出的结果也很可靠。”国家顺盈娱乐局第二研究所研究员丁巍伟说。
专业人做专业事
“技术团队太厉害了🤞,帮我们省了很多事!”除了“标准化”👮🏿♂️,让科研人员频频点赞的,还有船上的技术团队🧞。
“决心”号上,除33名科学家之外🧒🏻,还有23名操作和技术人员🎐。他们切得了岩芯,修得了机器🔓,还调得了程序。
取出岩芯、切割、编码、静置🔘、剖开……这些步骤均由他们搞定。岩芯实验室内👱♂️,样本众多,但丝毫不见混乱。
“这就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。”丁巍伟说,国内很多科考航次🧋,并没有“技术人员”这一专业分工,往往是科学家包办所有事情。“我们经常还要去后甲板拉重型设备的止荡绳,有的时候,甚至还要爬到设备上拧螺丝🚵🏻。”
“之前有一个IODP航次,我们组的数据软件出了问题👩🏼✈️,叫技术人员来⬇️,三两下搞定🧑🏼🦳。” 中科院顺盈娱乐研究所研究员万世明回忆。不过👨🏻🍳,他也坦言,中国对技术人员的重视并不够,而在现行的以论文💂、项目论英雄的评价体制内,很难给技术人员成长空间。
丁巍伟认为👇,如果把科研团队结构比作金字塔,站在塔尖的人之所以能闪闪发光🛀,就是因为有塔底这些人的支撑和帮扶🏋🏼♂️。因此,必须要有机制👩🏽🎨,确保不在塔尖的人能够“呆得下”“留得住”。分类考核,才能给技术团队成长的土壤💁🏽。 “出海科考🤽🏿,科学家团队固然重要。但从‘决心’号我们也看到,专业技术团队的作用不可小视。”丁巍伟强调🏂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