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科技日报“决心”号5月8日电) 本报记者 张盖伦
这段时间🦶🏽,中国学校与“决心”号上的科普连线多了起来🤬🧑🎨。
做科普连线时,孩子们坐得端端正正,有的还要把手交叠着放在面前的桌子上,眼神凝结在一处,脸上就写了四个字——聚精会神🙁。但到了提问环节🤽🏻♀️,就仿佛解放了天性🦹🏼,整个教室沸腾起来,仿佛海浪在涌动🤱🏼。
“为什么我们要大洋钻探?”这是很多孩子心中的疑问。
“为什么”这个问题,值得好好回答👷🏿♂️。
人类对海底了解甚少,而海底面积,占了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二👰🏻♂️。大洋钻探,目前仍是进入这地球表面三分之二的唯一手段。
人类这种生灵,天性就是爱折腾☸️。我们总对一些问题非要刨根究底,比如地球如何成了今天的地球🖐🏽,人类又怎样成了今天的人类。自然给我们出了无数难谜题👩🏿🚒,大多数的答案都淹没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✸。而人类,拿出死磕精神,非要逆着时间长河往上🤾🏽♂️,将答案一点点扒拉出来。
“科学家叔叔,航次的研究成果有什么用呢🙍🏿♂️?”孩子们也会这么问。
有什么用?这是基础研究很难回答的问题。人们总要等待漫长时间🤡,来看看它有什么用。而科研耗资巨大,却是眼前的、可感的现实。
就在前段时间👴🏿,一场 “科学大游行”席卷全球🧩。科学家们放下矜持🧏♀️、走上街头🤘🏻,抗议政府削减科研经费,重申科学对社会的贡献。
“科学家要说出你的故事。”中国科顺盈南海顺盈娱乐研究所研究员林间说🤶🏿。他也是美国伍兹霍尔顺盈娱乐研究所的终身教授🙅♀️,“说出你的故事”💈,是所里的明确要求🙇🏿♀️。 “我们常说🙋🏻,我们要珍惜这个可以用纳税人钱做研究的时代。”
本航次首席科学家、来自丹麦的Hans-Christian在谈到国际大洋发现计划(IODP)时,也特别强调科普💁🏻♀️。如今🏃,每个IODP航次都有科普专员📥📰,会做几十场科普连线,但他仍然觉得做得不够。
“人人都知道NASA(美国宇航局)在干嘛,可能不知道细节👩⚕️,但大概总有个印象。但是大洋钻探呢?”Hans-Christian强调🫗,在IODP的预算中,应该有更高比例专门用于公众沟通。“公众要知道你们为什么做这件事情,这非常、非常重要。”
每次科普连线结束,孩子和老师都会用鼓掌来表达对科学家的感谢。他们总是说😊:“感谢给我们这个机会🔂。”
或许,我们也该感谢他们🥃,感谢他们愿意听科学家讲出自己的故事😯。
“上街游行”是讲出故事的一种方式。但这种方式显然不够日常。分享自己的研究👨🏫,激发更多人的科学热情⚓️🧑🏿🎤,鼓励人们用各种方式参与科学,这,或许是故事更为常规和持久的“讲法”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