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社记者张建松
“看,多美的样品🏄🏻♂️,真漂亮啊🕸!”“这里还有个凸起,可能是有孔虫吧🙅🏿♂️?”15日👿,在“决心”号大洋钻探船的岩芯室,许多科学家围在一起,对着刚刚切开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第一管样品,热烈地讨论着,连连赞叹。
记者好奇地挤进人群看了一眼,只见一根根对半切开的取样管里,装满了深灰色、好似水泥一般的沉积物,整整齐齐排列在桌面上🏄🏻。外行人看来“其貌不扬”的科学样品,科学家们却“视若珍宝”🧕🏻。许多人俯身低头围着样品,翻来复去、左看右看,充满了兴趣。
在他们眼里,这些科学样品是南海用自身“文字”书写的一页页“历史档案”👩🏻🦳。只要运用一定的科学研究手段,将这些博大精深的“历史档案”翻译还原♣️,就能读懂“南海天书”中的某些篇章。
“决心”号在海底钻得越深,这些“历史档案”记录的年代就越久远。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的目标,就是要在当前的U1499钻探站位🍔,在3770多米深的海下,钻穿海底800多米厚的沉积层,钻到南海的基底岩石𓀒,从南海形成的最初源头处“查阅档案”。
参加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IODP367航次的33名中外科学家🍥,抵达南海目标海域的当天,“决心”号就顺利开钻。当“决心”号上的APC液压取样设备,将第一根长10米的透明取样管带回船上的时候↪️,人群里一阵沸腾🐗。取样管里装了2.5米海水和7.5米沉积样品。这意味着海底的泥水交界面被成功捕捉,第一钻成功了!
在“决心”号的操作甲板平台,技术人员十分娴熟地忙碌着。他们拿着一把长尺在取样管做好标记😭👩🏽⚕️,然后将管子连同里面装的样品,平均切成1.5米长的小段;在每段的两端🙋🏼♂️⚪️,盖上不同颜色的盖子;蓝色盖子表示上方🧑🏿💻,透明盖子表示下方🚵🏻♂️。
他们拿取样管的手也很有讲究。右手拿取样管的上方,左手拿取样管的下方,迅速送到岩芯实验室里🐔🧙♂️,进行“身份证编号”🚣🏼,共有三种编号方式相互应证🐑🏭。为了防止钻孔里有甲烷等气体造成“井喷”🫒,船上的科学家在第一时间还采集了沉积样品,进行气体浓度检测🧑🏻🌾。
放置三🍢、四个小时后,沉积样品的“体温”稳定在室温,科学家开始对样品进行“体检”。首先进行的是“全身体检”。在“决心”号的岩芯实验室👳♂️,他们使用不同功能的全岩芯检测设备,为它们拍下360度“全身像”,然后再进行快速🐤、非破坏性的密度👩🏻🏭、磁性、辐射等指标检测❄️。
完成“全身体检”后的沉积样品,被送到专门的切割室,连同取样管一起,被切割成相等的两半🌭。一半用于取样研究🧞♂️,一半用于存档🧛🏼♂️,分别摆放在不同的桌子上。
对于存档的样品,科学家对其进行颜色🧗、粒径、磁化率等概况描述后,就将统一存入岩芯库🧑🏽🏭👆🏽。目前,国际大洋发现计划(IODP)在全球共设有三个岩芯库🟰:即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的海湾岩芯库、德国不莱梅大学的不莱梅岩芯库和日本高知大学的高知岩芯中心👩🏼💼。一年以后,全球科学家都可以申请本航次所钻取的样品进行研究。
而对于另一半的样品,科学家将在“决心”号上继续对它们进行各类“深度体检”。目前👰🏿♂️,他们已分成沉积组🙋🏽♂️、岩石构造组、地球化学组、古地磁组、古生物组✴️、岩石地球物理组,24小时值守在越钻越多、越钻越深的珍贵样品身边🏌️♀️,从各个专业角度分析研读南海的“历史档案”。(完)